

【文章摘新華每日電訊(2022年4月20日)】
奇暉異彩扮南粵,特建風潮看魯班。
風和日麗,春意盎然?;⒛甏喝?,我們來到位于珠江畔的廣州魯班建筑科技集團,專訪李國雄董事長。年過花甲的他剛與同事們討論了深圳老僑宅移位保護項目的技術難題,顯得意氣風發、神采飛揚。
李國雄是建筑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特種建筑結構與巖土工程專家。這位“挑戰建筑業的世界難題、專治建筑物的奇難雜癥”,在建筑界聲名顯赫的“大醫師”,同時也是文物保護專家。
從下鄉知青,到高考求學;從留校當老師,到下海創業;從建筑工程高級工程師,到文物保護專家;從政協委員再到人大代表……對建筑高科技的卓越追求以及厚重的人文情懷,使他在建筑領域建功立業的同時,還在文物保護,參政議政,促進民生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勇攀高峰,在建筑科技領域追求卓越
讓數千噸的高樓大廈平移數十米,甚至還要讓它再轉個身;為了讓地鐵順利穿行鬧市,把地上樓房的基礎齊刷刷截斷,再安上新的“寶座”;通過精密算法和高超“醫術”,讓無數飽受“裂、漏、沉、斜”之苦的建筑物起死回生……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高精尖建筑技術,正是魯班公司的拿手好戲。
迄今仍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三十年前李國雄的開山之作,西沙永興島特大規模淡水蓄水池的建造,可謂建筑世界的經典。
西沙永興島是國家的戰略要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要在島上建造各種基礎設施,包括在島上深挖建造水庫解決淡水供給問題。但是因為島上遍布著珊瑚礁,水庫基坑建造一再難倒專家學者。李國雄率領剛組建不到一年的的魯班團隊使用三重管高壓旋噴技術攻破了這個世界難題,為國家戰略的實施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他也成為世界上使用這種技術在珊瑚礁島上進行大規模地下工程建設的第一人。他應邀參加在英國諾丁漢舉行的第五屆國際礦山治水代表大會,并宣讀了論文《旋噴技術在珊瑚礁島建設上的應用》,在世界建筑領域引起極大反響,獲得榮譽。
之后,他率領魯班公司披荊斬棘,乘勢而上。從中山坦洲大興飯店的“斷柱頂升”,到深圳百匯公司廠房的糾偏,再到順德順誠建筑公司大樓的頂升工程;從華南快速干線的搶險工程,到也門國家會議中心大樓的加固修復工程;從陽春大酒店平移,到廣州市錦綸會館、廣西梧州市十層福港樓整體平移工程;從上海地鐵一號線軟土開挖支護和旁通道建造,到廣州地鐵一號線、深圳地鐵一號線的樁基托換工程……在數以千計的建筑物的“糾偏”“騰挪”和重大工程的“搶險”中,取得一項又一項的突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驚艷”。
由于在理論上的深鉆,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的豐富探索,及在多個領域的成就,李國雄受聘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管理系市場營銷、企業管理兼職教授,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業學位校外導師,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兼職教授,武漢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市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還被評為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
李國雄還參加編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本行業標準《建筑物移動改造糾傾技術規范》,行業標準《災損建(構)筑物處理技術規范》;參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建筑物移位糾傾增層改造技術規范》。
勇往直前,做世界一流
新春伊始,“魯班”承接的深圳、廈門兩地三處老華僑宅院遷移工程取得成功,首次實現了整體建筑物的爬坡、拐彎遷移安置。深圳張氏炮樓的遷移需要讓整個建筑物爬走一個一百多米的斜坡,又一次挑戰建筑世界的難題。而廈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閩南紅磚建筑重要代表的林璧良宅與陳思可文物建筑,需要在比較狹窄的老街上進行“拐彎抹角”幾十米的搬移。這是在原有平移技術上的一次飛躍,在建筑科技上取得的又一次創新突破。
靠技術立足,靠口碑發展。這是李國雄創辦公司三十年來堅持的道路。他認為,要把公司打造成建筑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把“魯班”做成真正的百年老店,經濟效益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通過科研攻關與技術創新,樹立品牌,引領行業發展。
李國雄說:“我們面對的是建筑界的疑難雜癥,技術難題常常是超過規范的,靠兩把板斧是不能闖世界的,需要科學實驗,需要技術進步和創新。”魯班公司所走的路,很多是前人未走過的,很多技術標準要靠自己琢磨,去填補空白。例如支撐樓房的“飛碟轉換”這項技術,因其強度國家目前還沒有標準,需要做大量的破壞實驗。為此,他和團隊成為華南理工大學的實驗室的???,不斷在那里進行實驗和技術攻關。
隨著魯班公司的發展壯大,李國雄也意識到,在不斷技術創新的同時,科學管理、企業文化也很重要。因此他十分注重加強自身修養和學習。工程技術、企業管理,文學、歷史、哲學等多個方面,都是他涉獵的范圍。各種知識和技能集于一身,并且融會貫通,鑄就了他的特質。
他在將哲學理論和思想運用到工程實踐的同時,也融匯到企業管理中。李國雄認為,創新需要跨界,要聚合不同專業人才和技能,攻關才能有所突破,企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所以他麾下匯集了各方人才。公司重視人才的鍛煉和培養,十分注重和鼓勵員工不斷學習進修,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如今,“魯班”砥礪前行,向著世界一流建筑科技百年企業邁進。
勇立潮頭,做時代潮流浪尖上的一滴水
“廣州好,誰人立潮頭?商都千年云帆舉,英杰天下齊聚首。灣區領風流。”李國雄這首登上羊城晚報“再賦新詞《廣州好》”第一期投票榜單的詞作,正是其心跡寫照。
“做時代潮流浪尖上的一滴水”是李國雄的座右銘。在建筑領域,他抓住改革開放機遇,創辦魯班,站在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浪潮,他追求高精尖科技,解決建筑領域的技術難題,站在了建筑界的高峰。作為廣州市人大代表,他積極參政議政,以“改善民生”為己任,為這座城市的建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李國雄1993年開始擔任政協委員,在任期間就提出多項改革建議。自2017年當選為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后,李國雄以“聽民聲、查民情、聚民志、解民憂”為信念和本分,始終奔走在社會基層,深入調查研究,建言獻策。
《關于提高老弱殘群體醫保報銷比例的建議》《關于廣州市各區的舊住宅樓宇加裝電梯補貼能統一延長至有效期的建議》等等建議,都凝聚了李國雄的辛勤和心血,體現他一心為公、真情為民的情懷。其中2018年關于取消宗教場所門票收取的建議現已全面落實,關于從幼兒園開始推行“普通話+粵語”的雙語教學模式的建議已在廣州執信中學、廣州東風小學以及深圳南山區部分幼兒園等逐步實現。
而在一些事關民生的熱點事件和問題上,李國雄堅持真理,仗義執言。如對于“末代經適房”“十五天被出院”“暴雨天氣公共設施用電安全”“廣州砍樹事件”等,他都能及時提出意見,為老百姓發聲,維護公平與正義。
李國雄還發揮專業技術特長,在古建筑保護與活化上不遺余力。他認為,根深方能葉茂,每個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文化歷史脈絡之中。有了非物質文化的滋養,有了鄉愁和人文的淬煉,建筑才有了靈魂和脊梁,才能成為精神家園。他提出,文物修復不僅是一項建筑工程,更是一項文化重建工程。要立足文化本體,深挖地域特色,忌大拆大建,張冠李戴、過度維修。要熟悉和尊重當地文化,讓技術與文物完美結合,留住文物的根。
